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性意见
发布时间: 2015-05-15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我校教学改革新突破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就我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研究情境,综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情境式、以问题为基础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启发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已学知识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探究知识、运用知识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合作发现和创造知识,研究对象为教学内容,而教学本身即为研究过程。

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性教学将教学与科研、实习、生产实践等有机结合,实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和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研究性教学包括研究性地教和研究性地学两方面。从教的角度上,有助于教师将科研引入教学,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构成了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从学的角度上,有助于学生在探索、尝试和反思中,学习科研方法,培养科研精神,提升科研能力。

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实现师生双方教学相长的重要方式 研究性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和合作,学生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教师也可以获取灵感,开拓思路,提升教学学术水平,从而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原则

在研究性教学中,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研究环境。师生双方构成“学术共同体”关系,教学过程即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协作、双向交流的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学习的乐趣。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研究性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获得体验与感悟。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有目的地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感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践中应鼓励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有条件的课程,任课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科研的基本训练,掌握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素养。在科研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等,积极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

开展研究性教学,应根据教学需要突破课堂教学,延伸到图书馆、网络、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或者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将课外教学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拓展教学时空,开阔教学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5.教材与其它资源相结合原则

研究性教学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不能局限于教材或参考书,而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获取其他信息资源,如网络资源、调查报告、学术期刊、杂志、著作等,使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全面。

三、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三个环节:开始环节、展开环节和交流环节。

1.开始环节:即确立课题或问题,创设研究情境环节。

1)确立合适的课题或问题

选题关系到研究性教学能否顺利实施。选题时应注意:1)课题或问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识水平、需要、经验、兴趣等相适应;2)确立的课题或问题,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3)确立的课题或问题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2)创设恰当的研究情境

恰当的研究情境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境创设的策略包括:1)利用趣味实验或有趣事件创设情境;2)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创设情境;3)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在开始环节,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规划研究性教学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的的场所、设备和相关资料等。

2.展开环节:展开环节是研究性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需自由分组(教师适当调整),每组成员以4-6人为宜,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具体步骤包括: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要诱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其提出问题。常用的策略有:1)问题生活化策略: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2)问题搭桥策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渐次提出新问题,便于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3)以“问”引“问”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问题,留有足够的问题空间,使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4)问题主体化策略:在学生提出大量问题时,教师将选择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选择与教学目标关系最密切的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实践体验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此环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提出假说:即形成可供验证的设想;2)设计方案:即对研究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研究方案,并进行小组分工,明确各自的工作;3)收集资料:针对提出的问题,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各类信息资料;4)实践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探索,主动研究,通过调研或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3)引导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要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合作,围绕课题或问题展开研究,教师应作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到合作研究中,适时给予引导;所取得的收获应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提炼,与小组成员共享。合作研究的策略包括:1)自主研究是合作的前提: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为合作研究打下基础;2)小组学习是合作研究的基础:根据每个学生在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上的差异,科学地组建合作研究小组,引入小组学习,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师生角色的转变是合作研究的保证:合作研究中,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则应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4)解疑导拨是合作研究的桥梁:在合作研究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困难,予以点拨、指导,促进合作研究顺利开展;5)激励性评价是合作研究的催化:合作研究中要注重激励性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研究的有效性。

3.交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对研究所得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交流共享。交流研讨的策略有:1)小组代表展示成果:由小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培养表达能力,增强倾听意识;2)学生讨论:对于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3)教师总结:在成果展示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对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零乱的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四、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1.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实施

制订合理的研究性教学实施计划,选择具有较高建设水平的课程作为示范课程,让科研能力较强,科研基础较好的教师先期开展教学试点,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学院还应开展研究性教学教研活动,对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特征、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汲取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丰富和完善我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提高研究性教学水平。

2. 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教师要完善教学大纲,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参与实践。教学内容要与社会、自然、生活、科学实际、工程实际等密切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并对讨论情况加以指导,给予评价;在作业、练习等环节,有意识地设置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来完成,提高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则应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实验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实践环节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丰富实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应积极采取发现式、问题式、讨论式、合作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实现实验室充分开放,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应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文献综述,或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报告、文化讲座、学科竞赛及科研训练计划等活动的方式,开拓视野,创新思维。

5. 改革评价方式,建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两方面。

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应改变传统的“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考核方式要多样,将课程论文、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引入考核;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多元,由平时成绩(包括专题研讨、课堂表现、作业等)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形成;考核评价方案要公开,甚至引导学生参与方案的制订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反馈、改进、激励和强化功能,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方面,应制订能客观反映研究性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加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力度,同时开辟专家、同行、领导共同参与评价的渠道;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研究性教学评价,建立电子教学档案,以数字化形式展现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实现自我提高,形成积极、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

五、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支持举措

1.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学校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应加强对研究性教学从课程开发、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管理,为研究性教学提供指导、组织和服务。校一级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制订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奖励激励机制,统筹安排设备利用、人员配备、实施情况检查等工作,以保证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

各学院应成立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研究性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针对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制订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工作计划,落实研究性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精心组织好研究性教学的各个环节。

2.形成研究性教学整体实施方案

分阶段、分层次制订研究性教学的整体实施方案,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为主的一般性的问题和项目,如新生研讨课;中期阶段主要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选择带有专业色彩的问题和项目开展研究性教学;后期阶段可针对大学高年级和长学制学生开展较为深入和前沿的专业性问题和项目为主的研究性教学,可与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结合起来。

3.强化师资培训

学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岗前培训、名师讲坛、教学沙龙、教学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内外、多靶点的主题培训工作,旨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综合能力,重点提高教师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指导网络合作学习能力及教学反思能力。

4.健全配套的奖励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和分级制度,明确教师教学工作量要求,对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并把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作为晋升和分级的重要指标,将教学成果与晋升、分级和津贴(或绩效工资)挂钩;适当增加教学工作在资源、人员编制分配和调整中的权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职称评聘中享受优惠待遇,并给予相应奖励;鼓励教师参与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成绩突出者可申报教学成果奖;适当设置以教学为主的教授岗等。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加快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注重网上的师生互动,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开展学习,鼓励教师通过课程网站进行指导和答疑;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改革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学生提供广博的、开放的、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强化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创造条件,各级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等都要创造条件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