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卫管 克迪亚·帕尔合提
我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18届毕业生克迪亚·帕尔合提,作为学院首届少数民族新疆籍学生,我与卫管院的缘分,早已超越“求学”二字,成为一段浸满温暖、深烙民族团结印记的青春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我而言,也从课本上的文字,化作了八年内地求学路中触手可及的滚烫真心,更在学院“上善若水”的院训与“诚信、朴实、自强、奋进”的院风中,找到了成长的底色与方向。
2010年,15岁的我告别父母与家乡,赴杭州、南京开启高中与大学的求学旅程。2014年新生报到时,我在体育馆内茫然无措,社恐的我面对陌生人更显局促。就在这时,一位举着牌子、挂着工作证的老师快步走来,语气热切:“你是不是从新疆来的古丽?叫什么名字?我是你的辅导员郑贵宝,以后叫我郑老师就行。”他主动带我完成报名入学,这份初见的温暖,成了我与卫管院深厚情谊的起点。
大学军训刚开启,我便主动克服内向,申请担任班级团支书——我想借着这个岗位,更快融入集体,也为同学们多做些事。此后四年,在老师的悉心带领与学长学姐的耐心帮助下,我又走进院团委组织部锻炼,从整理团员档案到策划团课活动,从协调班级事务到参与学院大型活动组织,每一次任务都让我在实践中突破自我,不仅提升了沟通协调、组织策划的本领,更在与师生并肩协作的过程中,读懂了“责任”与“担当”的重量,也让我与卫管院的联结愈发紧密。
这段成长的路上,我不仅在实践中锻炼本领,思想上也在不断拔节。2016年,于我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在学校的鼓励与培养、老师们的指引与帮助下,我坚定理想信念,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最终有幸成为学校第二个少数民族党员。这份认可,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更让我深切感受到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视与期许,也让我暗下决心: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这份信任,更要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与传递者。
而真正让我铭记一生的,是大三那年的至暗时刻——不到半年,我接连失去三位亲人,巨大的悲痛让我身体垮掉,不得不住院治疗。那段日子,郑老师斜挎着黑色包包,一次次带我奔走于南京各大医院,从挂号问诊到心理咨询,他忙前忙后的身影,成了我黑暗里最亮的光。
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院领导建议我缓考回家休养,还安排唐力老师专程送我回新疆。在机场,我无意间听到唐老师给家人打电话,轻描淡写地说“因工作出差新疆”,却只字不提是为了护送我。飞机上,我昏昏欲睡时,她悄悄为我盖上毯子;转机间隙,她反复与我家人确认接机细节,生怕出一点差错。更让我动容的是,学院早已垫付了我俩的往返机票,郑老师还特意叮嘱我:“安心治病,学习和生活的事,学院都帮你想着。”当飞机降落在新疆,看着等候的家人与身边的唐老师,我再也忍不住眼泪——这份关怀,无关地域与民族,只因我是卫管院的孩子。
痊愈返校后,学院特意为我安排补课,同学们也主动把笔记借给我,帮我跟上学习进度。2018年毕业时,面对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和新疆选调生录取的选择,我毅然选了后者——作为一名党员、也作为在卫管院锻炼成长起来的学子、更是一名从新疆考出去的学子,我更想把在内地八年感受到的国家好政策、学院与社会各界的温暖,化作服务基层的力量,回报家乡、服务家乡,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
2024年2月,经多岗位锻炼,我有幸被组织提拔,但“为老百姓服务、向他人伸出援手”的初心从未改变。如今的我,虽无法当面向卫管院的老师们一一表达感恩,却会在基层工作中,把自己在院团委锻炼的成长、成为党员的感悟、亲历的民族团结故事讲给身边人听——让大家知道,民族团结从不是口号,是老师跨越千里的守护,是同学耐心补习的帮助,是学院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真心;而成长也从不是孤军奋战,是卫管院提供的每一个锻炼平台,都在为我们的未来铺路。
值此卫管院30周年院庆之际,我谨以一名学子、一名党员的赤诚,向母校、向卫管院致以最真挚的祝福:愿卫管院薪火相传,桃李满天下,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上再创辉煌;愿这份跨越千里的民族团结情、这份赋能学子成长的育人匠心,在卫管院的沃土上持续生长,感染更多人携手同行,共筑“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未来!
